大家還記得在今年 6 月的「石虎保育自治條例(註釋*1)」在議會遭退回後,共 86 萬人參加「守護台灣最後 500 隻石虎的棲地」連署運動的新聞嗎?或許你知道這個新聞,但今天的悅讀e話題要來帶大家更深入了解,關於石虎的故事喲!
台灣本土的貓科動物有兩種,其中一種是排灣族聖靈的台灣雲豹,已經被許多專家宣布絕種,儘管在 2019 年 2 月有人在台東阿朗壹(註釋*2)目擊雲豹的現蹤,但依然無法掩蓋瀕臨絕種的事實;另一種則是今天的主角─石虎,數量持續減少至500 隻左右,正慢慢步入台灣雲豹的後塵。 石虎又被稱為豹貓,名字源於身上有著類似豹紋的斑點,由於體型與家貓相似,曾有人不小心誤認而當成家貓飼養。以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隨處可見石虎, 牠們棲息地種類非常多,特別是接近水源的地區,跟人類的棲息地有很大的重複性,也因為這原因,隨著台灣人口增長、土地開發,逐漸破壞掉石虎的棲地,讓石虎的數量大幅下降。
既然石虎是台灣獨有的貓科動物,又瀕臨滅絕,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聽到「石虎是害獸」這樣的說法,而要將石虎撲殺呢?原來是因為,石虎是肉食性動物,以捕獵小型生物維生,有時還會攻擊雞圈的雞造成養雞人家損失呢!隨著棲地消失,也導致台灣石虎的基因多樣性(註釋*3)大幅降低。當多樣性偏低時,可能會讓族群的繁殖能力及抗病能力下降,較容易因疾病造成大規模滅絕。保育石虎這條路與農業、土地開發等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,解決方式需要大家換位思考,互相傾聽與理解,才能讓人類與石虎共存在台灣這片美麗土地上喔!
看完文章,快回到 facebook回答問題,編編會抽出20位回答的同學,獲得500e幣喔!
筆者 奧少年
註釋1: 《石虎保育自治條例》草案,規定縣府及所屬單位在棲地內興辦公共工程開發面積逾1公頃或闢路逾1公里,應事先向石虎生態保育背景專家諮詢,來確定工程是否需要迴避、減量、或其他生態補償措施,並採取對環境友善的工法,希望減少開發行為對石虎棲地的衝擊。
註釋2:阿塱壹古道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,是台灣僅存沒有公路經過的原始海岸線,全長8.4公里,沿途生態豐富,景觀開闊
註釋3:基因多樣性又稱為遺傳多樣性, 如果遺傳多樣性越高,則族群中可提供環境天擇的基因愈多,其族群對於環境適應能力就愈強,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及演化。
留言列表